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慢性进行性疾病,好发于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在我国台湾和湖南也是好发地。1984年湘潭最初发现此病患者。近年来,可能由于槟榔产业的发展,我省此病患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腔黏膜的疼痛、烧灼感、味觉减退及口干、唇舌麻木感,继而出现小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甚者出现淡黄、不透明、无光泽的条索样损害,张口受限,吞咽困难 [1]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我们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5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6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患者,随机两组。治疗组58例中,男49例,女9例,年龄22~50岁;对照组48例中,男42例,女6例,年龄21~48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所有些患者均有咀嚼槟榔史,已确诊为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开口轻度至中度受限,均无手术指征,无其他系统性疾病。
1.2 诊断标准 [2] 口腔黏膜发白,颊部或翼颌韧带处有条索状瘢痕,牙关紧闭或张口受限。触诊时可触及到纤维条索。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戒除烟、酒、槟榔、辣椒等刺激性 食物。
2.1 对照组 口服维生素A(厦门鱼肝油厂生产),每次5000μg,每日1次;维生素E(厦门鱼肝油厂生产),每次100mg,每日1次;地巴唑(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mg,每日3次,三药共服,以1月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口服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基础上同时配合内服中药。中药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基本方:桃仁10g,红花8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5g,赤芍10g,郁金15g,丹参20g,甘草6g,口苦咽干加柴胡,伴水疱糜烂加薏苡仁、土茯苓。每日1剂,分2次温服,以1个月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2] 显效:主观症状消失,张口度增加10mm以上,伸舌基本正常,黏膜呈粉红色,可见少量白色、瘢痕样改变,质地基本柔软,无明显僵硬感。有效:主观症状基本消失,张口度增加3~10mm,伸舌改善,黏膜红白相间,部分变软,偶尔起疱。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
3.2 治疗结果 两组连续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治疗组显效31例(53.4%),有效22例(38%),无效5例(8.6%);对照组显效15例(31.25%),有效21例(43.75%),无效12例(25%)。经χ 2 检验,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略)注: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4 讨论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一种以黏膜下层胶原堆积为主的疾病,由于黏膜弹性降低,导致患者渐进性张口受限。该病的发病机制不明,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它与咀嚼槟榔习惯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的微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中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1表达增强,舒血管物质一氧化氮减少,造成口腔黏膜下层的血管直径减小,数量亦减少,而认为此病患者的组织中存在着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纤维增加 [3] 。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维生素A可以保护上皮组织,促进生长,维生素E具有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增进机体抵抗力 [4] ,近年来西医大都采用维生素A、维生素E基础治疗,同时使用地巴唑等舒血管药物扩张血管,但疗效不甚满意。而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此病是由于槟榔、烟、酒等外邪侵渍,毒邪积郁,引起局部气机不畅,血液运行受阻,气血失和,瘀血留滞,最终导致本病形成。上述中药中川芎、郁金、赤芍既能活血散瘀,又能行气止痛,丹参为活血散瘀之常用药,当归活血补血,红花、桃仁活血祛瘀,通畅血脉,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故此方中药能起到理气活血,化瘀软坚之功效。我们在临床中采用此方剂进行辨证加减,再配合西医的基础疗法,疗效比较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仲景牌六味地黄丸,药材纯正地道,制剂先进,因其为浓缩剂型,服用量少,不含糖,更适宜现代人养生保健的新要求。